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盒开出来是什么”—— 这句戳中人心的话,正是盲盒风靡的核心魔力。从塞满一屋子的 Labubu、Molly,到新系列上市时排队抽盒的热潮,盲盒早已从 “小众收藏” 变成席卷大众的消费现象。
但最近,这股 “盲盒热” 却被香港议员点名关注,甚至被质疑 “有赌博成分”。
背后的监管问题与沉迷风险,值得每一位消费者警惕。
提到盲盒,很多人都有过 “忍不住想抽一盒” 的冲动。带火盲盒经济的泡泡玛特,凭借 Labubu 的软萌、Molly 的个性、星星人的酷炫,圈住了大批粉丝 —— 有网友在评论区晒出 “一屋子盲盒” 的收藏,满屏的精致公仔,堪称 “实力玩家” 的标配。而盲盒真正让人 “上头” 的,从来不是公仔本身,而是 “未知” 与 “稀缺” 带来的双重刺激:(图:网络)
- 赌一把” 的侥幸心理盲盒分为常规款与隐藏款,隐藏款的抽中概率往往低至 1% 甚至更低。开盒前,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期待:“万一我就是那个幸运儿,一发中隐藏款呢?”“万一刚好抽中最想要的那款呢?”
- “停不下来” 的冲动循环这种 “随机开奖” 的模式,像钩子一样勾着人反复投入,不知不觉就买了一盒又一盒。
也正因如此,盲盒经济才能在 “随机” 与 “稀缺” 的加持下,让越来越多人陷入 “越抽越想买” 的循环。
就在盲盒热度居高不下时,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浩然日前提出书面质询,直指盲盒销售模式的潜在问题:他认为,部分人抽盲盒并非为了收藏,而是单纯追求 “开盒刺激” 与 “赌运气”,从本质上看,这种 “以小博大” 的模式带有赌博成分。同时,他还担忧:未成年人对 “概率游戏” 的抵抗力更弱,这种销售机制是否会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?(图:香港01)
针对这一质询,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明确回应:
香港并非 “无规可管”,现有多条法例已覆盖盲盒销售,其中 **《商品说明条例》** 是核心监管依据。
该条例明确禁止六种不良营商手法,包括:
- 饵诱式广告宣传(如用 “必中隐藏款” 诱骗消费);
(图:通讯事务管理局)
丘应桦还补充,若盲盒涉及特殊品类,还需遵守专项法规:例如以盲盒形式售卖药品,可能触犯《药剂业及毒药条例》或《中医条例》。售卖危险品(如含尖锐部件的玩具)的盲盒,则必须符合法定包装、容量要求。这也意味着,商家若在盲盒销售中玩 “套路”,不仅会面临消费者投诉,还可能触犯法律。而消费者若遇到违规行为,也可向香港海关举报或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维权。(图:香港经济日报)
监管明确了 “红线”,但更值得思考的是:盲盒经济的本质,是否已经偏离了 “收藏兴趣”,变成了 “概率游戏”?
一盒盲盒价格从几十到上百元不等,看似不贵,但架不住 “反复抽”——
有人为了凑齐一套,花掉数千元;有人为了抽中隐藏款,连续买几十盒,最后只留下想要的,其余的堆在角落落灰。
这种 “投入远超实际价值” 的行为,早已不是 “收藏”,更像是在为 “概率” 买单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。成年人尚且容易被 “侥幸心理” 裹挟,青少年对 “随机奖励” 的敏感度更高。
若缺乏引导,很可能将盲盒视为 “赌博游戏”,养成 “靠运气赚钱”“盲目投入” 的不良习惯,甚至影响价值观形成。
(图:星岛头条)
当然,这并不是说 “买盲盒不可取”。
如果只是为了收藏喜欢的 IP、享受偶尔开盒的小惊喜,适度消费无可厚非 —— 毕竟盲盒的初衷,本就是为生活增添一点趣味。
但关键在于 “把握尺度”:当你开始因为 “没抽中” 而反复下单。
当你为了凑套、抽隐藏款花掉超出预算的钱,当你把抽盲盒当成 “赌运气” 的方式时,就该停下来想一想:
这到底是在享受娱乐,还是已经被 “上瘾” 绑架?
盲盒的魅力,不该是 “赌出来的刺激”,而应是 “收藏到喜欢之物的快乐”。
理性消费、守住预算,才是不被盲盒 “套路” 的关键。
你平时会抽盲盒吗?有没有过 “越抽越上头” 的经历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