龐大公營醫療開支成庫房重擔,根據香港醫管局年報,公院營運開支在5年間激增逾205億元,即平均每年多花逾41億元;在去年更達到近974億元新高。為減少開支,醫管局指正從採購儀器和藥物等方面入手,包括參照內地醫保價格與藥廠議價,選用“非原廠藥”及“副廠藥”壓低藥物成本等;亦會通過人工智能(AI)處理文書工作。
據星島網報道,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指,初步粗略估計能減少近10億元開支;至於佔整體開支逾6成的員工薪金成本,亦未有觸及。

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
七成藥廠願意降價 以慢病和癌症藥為主 有些減價一半
醫管局表示,正以“精準投放資源”為目標,從採購、資源投放、人力資源配備等範疇入手,提升公院運作表現和效益。當中,在去年佔131億元開支的藥物成本,將循引入“藥價競爭”及“擴闊藥物供應”入手壓價。
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指,早前已成立“成本評估小組”,以內地醫保價格為標準議價,結果有七成藥廠願意減價,部分減幅多達兩成,以最昂貴的慢性病藥和癌症藥為主,“有些藥物更能減價一半”。另公院也會開拓更多“非原廠藥”、“副廠藥”及“生物相似製劑”供應,以壓低藥物成本。
至於採購及維修保養開支達57億元的醫療儀器,亦會引入更多內地及海外供應商,促進價格競爭,冀將成本下調約一成。
港市場競爭力大 不擔心藥廠退場
對低價會否將迫使國際藥廠退出香港市場,崔俊明指亞洲乃至海外不少地區,均以香港醫療效率及用藥的把關作為參考標準,故不少藥廠傾向在港註冊新藥,甚至率先在香港推出新藥,“說明香港市場的競爭力大,不擔心有藥廠因要議價而退出”。
他續指,壓下藥物成本,可將資源用於治療罕見病或癌症病人上,“令那些疾病有更多新藥可用”。至於“副廠藥”會否有安全風險,崔解釋每逢引入新藥物,均會與政府及私營化驗所合作,為藥物進行化驗,以確保安全性、有效性及不含雜質。
另為減省行政成本,醫管局亦引入AI處理一般醫療文書,包括生成醫療及出院報告,及記錄病人出入院、服用藥物等記錄;可減少40%處理文書時間及33%工作量。高拔陞指,目前醫管局每年收到逾10萬份醫療報告申請,經評估八成報告可用AI生成,“準確度亦高達八成,醫生也會做最後核對,以保持報告質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