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在港铁荃湾线挤早晚高峰,在观塘写字楼楼下的 7-11 买鱼蛋,看白领们一手拎公文包、一手攥着热奶茶匆匆赶路 ——
这些年,也算摸清了香港职场里的那些暖乎乎的小细节。
比如加班到半夜,邻座同事突然递来杯热奶茶,杯壁凝着水珠,还念叨 “加了少糖,怕你越喝越困”;
比如项目上线成功,组长拎着盒芒果班戟进来,“分着吃!别客气,刚从楼下甜品铺抢的”。
这些事儿小得像写字楼窗户上的雨痕,却让高压的职场多了点实在的温度。
(图:香港经济日报)
有位朋友明明是被迫离职,Last Day 还自掏腰包买了布甸烧当散水饼,想着体面跟大家告个别。结果呢?有人接过饼第一句就皱眉:“怎么没酒味啊?上次阿 May 离职还买了酒心巧克力呢”;还有人凑在一起,拿之前别人发的哈根达斯雪糕券对比,小声嘀咕 “这布甸烧,便利店也就几块钱吧”。
隔着屏幕都想替他说句:“人家带着诚意来告别,怎么就成了你们挑三拣四的把柄?这哪是嫌饼不好,分明是寒人心啊!”
还没等小编捋顺这股气,Facebook 上一张账单又让我惊得差点呛到 —— 中环有位同事离职,直接订了十几款甜品当散水下午茶,算下来要 1968 元!发帖人说 “同事一场,大家开心就值得”,可底下评论里,有人说 “这哪是告别,是压力吧”,还有人想起自己上次买 5 元一块的西饼,背后被人说 “这么小气,不如不派”。(图:facebook)
花 1968 元的,未必是真心愿意,可能怕被说 “抠门”;(图:星岛头条)
其实早年间,香港职场的这些 “人情传统” 多可爱啊 —— 农历新年时,同事之间递利是,红包是印着公司 Logo 的小红纸,里面塞个 20、50 港元,图的是 “利利是是”;圣诞节时,有人从便利店买排装巧克力,拆开分给大家,你一块我一块,嘴里甜滋滋的;同事结婚、生娃,大家凑份子买个婴儿车、送套餐具,聊的是 “恭喜恭喜,以后多带娃来玩”。(图:香港01)
那时候香港人平均每周要工作 45 小时以上,跟同事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久,这些小互动,本是给紧绷的神经松劲 ——
就像午休时在茶水间喝杯冻柠茶,一口下去,暑气都散了。
可慢慢的,味道就变了:“自愿的善意” 成了 “必须遵守的规矩”。
有人派散水饼前,要在心里算半天预算,怕买便宜了丢面子,最后咬咬牙买了进口蛋糕;
有人不想凑份送礼,却被同事说 “大家都出了,就你特殊”,硬着头皮转了钱;
还有人收了礼物先看价格标签,比盯着 KPI 还认真,忘了背后那份 “想着你” 的心意。
(图:etnet)
上班时一起改方案,下班了各走各的,港铁里遇见都未必打招呼。这种 “近而不亲” 的关系,让人情往来更容易变成 “面子工程”:派饼是为了 “不被说闲话”,凑份子是为了 “合群”,真心倒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。
(图:星岛头条)
一个说:“我以后离职才不派散水饼呢!真心想谢的同事,约去楼上茶餐厅喝杯冻柠茶,聊两句近况,比啥都强;不想处的,发封感谢邮件就够了,没必要勉强自己。” 另一个接话:“对呀!上次部门凑份给经理买生日礼物,我直接说‘最近手头紧,就不参与啦’,大家也没说什么,反而有人私下跟我说‘我也不想凑,就是不好意思说’。”(图:Yahoo)
不想为了面子委屈自己,也不想让真心变成 “必须完成的作业”。就像有人说的:“职场关系靠的是改方案时互相搭把手,是加班时递过来的热咖啡,不是靠饼贵不贵、礼金多不多维系的。”
在小编看来,香港的职场文化就像维港的夜景 ——
今天多盏霓虹,明天添串 LED,灯光会变,但最暖的底色,不该是 “勉强”,该是 “温柔”。
散水饼该不该派?凑份子要不要参与?没有标准答案。
但 “尊重” 和 “自愿” 这两个词,不能少。
你愿意派饼,是因为 “谢谢大家这段时间的照顾”;
我愿意收,是因为 “珍惜这份同事情”;
你不想参与,我也能理解 “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”—— 这样多好。
毕竟心意这东西,从来不是用价格衡量的。
当面贬低别人的布甸烧,跟背后议论别人的 5 元西饼,既没礼貌,更把职场里那点暖乎乎的人情,给吹凉了。
小编特别希望,下次再听职场故事时,能多些这样的画面:
有人离职那天,同事围过来拍他的肩膀,说 “以后常联系,下次饮茶叫上我”;
手里的散水饼,不管是 1968 元的甜品台,还是便利店买的布甸烧,大家都笑着接过来,咬一口说 “多谢!好好加油啊”。
要是能多些这样的实在劲儿,哪怕维港的晚风吹得有点凉,心里也是暖的~
最后小编还想跟大家唠唠:你们在香港职场里,有没有遇到过让你暖心的小事?比如内地同事离职可能一起吃顿散伙饭,香港更爱派散水饼?快来留言跟小编聊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