浓烟裹火舌吞噬古庙,神像竟 “毫发无伤”?
近日,香港秀茂坪顺利邨利安道的 “顺利福德正神庙” 突发惊魂大火.....
现场画面令人揪心:橘红火舌冲破门窗向外狂窜,滚滚黑烟遮蔽天空,庙内墙身被熏得焦黑如墨,香烛、衣纸等祭品尽数化为灰烬,连天花板悬挂的塔香也被引燃。
更惊险的是,庙内一名女义工正独自打理,幸得路人高声疾呼 “着火了” 才察觉险情。
她火速查看闭路电视,见火势已蔓延至神案附近,立刻提水扑救,却难敌火舌凶猛。最终在路人协助报警后,消防人员及时赶到拖喉灌救,才未酿成更大灾祸,万幸无人受伤、无需疏散。
而当烟尘散去,所有人都被眼前一幕震撼:供奉在神龛上的福德正神(土地公)及陪祀神像,竟个个完好无损 —— 漆面光亮如新,衣纹细节清晰,丝毫未受烟火侵蚀!
三年两劫,神像为何 “百烧不侵”?
这并非这座 40 年古庙首次遭遇火劫。回溯 2022 年疫情封庙期间,神庙因电表箱故障突发大火,火势同样猛烈,庙内设施损毁严重,但神像依旧 “零伤害”。
连续两次火灾的 “选择性波及”,让网友惊呼 “真神显灵”,附近居民更是深信不疑:“这庙本来就是‘旺庙’,做生意的都爱来接旺气,现在看来是神灵自护,越烧越旺啊!”
从理性视角看,或许存在神像摆放位置(远离起火点)、材质耐火性等客观因素,但在民间信仰中,这恰印证了福德正神 “守护一方” 的神职。
作为扎根基层的守护神,土地公在华人信仰体系中向来以 “接地气、护民生” 著称,其神号 “福德” 二字,既含 “造福乡里” 之意,更藏 “德行庇佑” 的深层逻辑 —— 传说他掌管 “功果簿”,会庇佑心善德厚之人与虔诚供奉之地。
为何生意人扎堆拜 “土地公”?千年信仰的现实密码
这座神庙能成为附近商圈的 “祈福圣地”,并非偶然。福德正神(土地公)作为中华文化中最普及的神祇之一,其信仰早已融入民生肌理,尤其受特定行业青睐:
餐饮业:厨房 “火候” 是生意命脉,老板们祭拜土地公,盼炉火旺、客流旺,暗合 “有土斯有财” 的古训;
烟火 / 能源行业:常年与火打交道,既需 “火神庇佑”,更求土地公守护场地平安,避免火灾隐患;
传统手工艺(陶瓷、打铁):窑火、炉火是技艺灵魂,师傅们坚信土地公能调和气场,让 “火运顺遂”;
商贾群体:每月初二、十六的 “做牙” 习俗中,商家必祭土地公,祈求生意扎根稳固、财源广进 —— 在闽台及香港地区,土地公早已是公认的 “商业守护神”。
这种信仰并非盲目崇拜。从文化本质看,土地公崇拜源于商周 “社神” 信仰,核心是对土地生产力的敬畏,后延伸为 “德行致富” 的价值观:他不直接赐予财富,而是根据个人德行分配财运,正如民间俗语 “土地公送钱,也要伸手接”,暗合 “天道酬勤 + 积善成德” 的朴素哲学。
信仰之上,安全才是 “第一福报”
两度火灾虽有神像 “奇迹”,但背后的安全隐患更需警惕。消防部门事后排查确认,此次起火源于塔香火种掉落引燃衣纸,而 2022 年的火灾则是电表箱故障 —— 这两大诱因,正是神庙火灾的高频风险点:
香烛摆放不当、未及时熄灭;
易燃祭品(衣纸、纸钱)堆积过密;
老旧电线老化、用电设备故障。
在此特别提醒:
信仰的初衷是祈福纳祥,若因疏忽引发火灾,反而违背 “平安是福” 的本质。正如福德正神 “稽查人间功过” 的传说,敬畏神灵的同时,更要敬畏安全规则。
你听过 “烧不坏” 的神像传说吗?
从香港大澳的百年古庙到福建的乡村土地祠,民间总有 “神像避火”“金身不坏” 的故事。这些传说或许藏着巧合,或许暗含古人对安全防护的智慧,但本质上都是人们对平安顺遂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