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在 “寒露” 当天经历 33.1℃酷热,创下 1884 年有记录以来 10 月最热日数纪录的香港,下周就要迎来 “360 度大反转”—— 潜在热带气旋携 8 级烈风来袭,叠加强烈东北季候风,气温或一夜骤跌至 20℃以下,连天文大潮也来 “凑热闹”,刮风、下雨、涨潮齐上阵。菲律宾以东的海面正酝酿着一场 “天气风波”。
多个 AI 模型与传统气象机构均预测,一个潜在热带气旋已在当地蠢蠢欲动,即将进入南海并影响香港。
不同模型给出了略有差异的 “走位剧本”:
风乌 AI 预测,这个巨型热带气旋将于 10 月 19 日至 20 日掠过菲律宾北部进入南海,10 月 22 日至 23 日(下周三、四)进入香港 400 公里范围,随后向海南岛靠近。
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(ECMWF)的预测更显 “曲折”,称其进入香港 800 公里范围后会先西北行、再折向东北,最终 10 月 23 日在香港南边掠过。菲律宾以东海域的低压区未来一两天将逐步发展并靠近吕宋,进入南海东北部后会转向西南并减弱,但转向时机和位置仍有变数。周二(21 日)高地风力可达 8 级烈风(持续风速每小时 63 至 117 公里,阵风可能超 180 公里),周一和周三也会刮 7 级强风(每小时 41 至 62 公里)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秋冬热带气旋与季候风交织影响的情况,恰好符合 “奎明效应”—— 热带气旋的东南气流与东北季候风在华南沿岸辐合,容易引发多云有雨的天气。这意味着下周香港将告别连日晴朗,陷入 “刮风又下雨” 的模式。就在热带气旋逼近的同时,一股强烈东北季候风也将在 10 月 19 日(周日)抵达华南。两者 “联手” 之下,香港的气温将迎来 “断崖式下跌”。从香港天文台的预报图可见,目前仍在 28℃以上徘徊的气温,到下周初可能一夜跌至 21℃。而如果雨势密集,气温完全有可能跌破 20℃大关 —— 这对于刚熬过 “史上最热 10 月” 的港人来说,堪称 “换季级降温”。正如网友调侃的:“早上穿长袖嫌凉,中午脱了还热”“不到 12 月别想真凉快”。这种昼夜温差叠加室内外的 “空调魔法”(室外刮风降温,室内空调仍开足马力),稍不留意就可能中招感冒。雪上加霜的是,下周恰逢天文大潮。
在热带气旋、东北季候风与天文大潮的三重影响下,下周一连几晚沿岸都将出现高水位,低洼地区可能面临浸水风险。
这让人联想到香港应对极端天气的防御机制 ——
此前大澳等沿海地区就通过跨部门演习、关爱队逐户协助等方式防范水浸,如今沿岸居民也需提前做好准备:
将电器、家具移至高处,留意天文台发布的风暴潮预警,必要时前往临时庇护中心避险。
从 33℃酷热到 20℃出头的骤变,让憋了大半年的港人炸开了锅:
有网友精准总结:“不是降温,是‘间歇性凉快’,短袖绝对不能收!”—— 这话确实在理,毕竟 10 月出现 “迟来酷热” 在香港并不罕见,2024 年 10 月 19 日就曾录得 33.7℃的年内最迟酷热纪录。面对下周的复杂天气,无论在港市民还是赴港游客,都得做好 “两手准备”:
- 穿衣公式:短袖 + 薄长袖是标配,早晚加件外套,避免温差感冒;
- 防风防雨:备好坚固雨伞、防水鞋,遇 8 级烈风时尽量避免前往高地、海边,远离广告牌等易被吹落的设施;
- 沿岸防护
- 实时关注:出发前查看香港天文台最新预警,热带气旋路径仍有变数,需留意信号更新。
最后想问大家:经历过 “史上最热 10 月” 的 “冰火两重天”。你觉得这次降温是香港入秋的 “前奏”,还是又一场 “短暂凉快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