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母亲含泪报警,举报丈夫对 7 岁儿子施暴致其呕吐;同日,一名 4 岁女童因疑似遭受虐待,被社工送医检查。当稚嫩的生命遭遇来自 “最亲近的人” 的伤害,香港社会对儿童权益保护的讨论再次升温。图源:香港经济日报
据警方调查,这名父亲不仅用右手连续击打儿子背部三次,更粗暴地揪住孩子衣领,将其狠狠抛向地面。男童落地时撞上散落的玩具,头部、面部与手部均不同程度受伤,甚至出现呕吐症状。当救护员赶到现场时,孩子身上的伤痕与恐惧的眼神,刺痛了每一个在场者的心。
最终,男童被紧急送医治疗,其父亲则被警方依法拘捕。
受伤害的孩子无独有偶
几乎在同一时间,另一名 4 岁女童的遭遇也引发关注。由于女童的身体状况与家庭环境特殊,此前一直有社工跟进其生活情况。图源:香港01
当日,社工带女童前往诊所就医时,医生发现孩子身体状态异常,疑似存在监护人疏于照顾的情况,社工随即报警。图源:香港01
尽管女童身上未发现明显外伤,但为确保安全,她仍被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。图源:香港01
7 岁与 4 岁,本是该在父母掌心撒娇、在绘本与玩具中构建美好世界的年纪,却要在家庭中承受不安与伤害。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个案,实则撕开了香港儿童权益保护的一道口子 —— 当危险来自至亲,孩子们的 “安全港湾” 为何会变成 “风暴中心”?
当我们将目光从个案投向整体,一组数据更令人脊背发凉。据香港政府统计,2024 年登记的虐待儿童个案高达 1504 宗,这一数字创下了近 10 年来的新高。图源:香港01官网截图
其中,身体伤害是儿童面临的主要威胁,占比接近 40%。意味着每 10 名受虐儿童中,就有 4 人要承受拳脚与暴力带来的生理痛苦。图源:香港01官网截图
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伤害的源头,大多来自孩子们本应最信任的人。数据显示,超过 60% 的施虐者是儿童的亲人,可能是父母、兄弟姐妹,或是其他同住的家庭成员。图源:点新闻
深究背后原因,一方面与部分香港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。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奉 “棍棒教育”,将 “不打不成才” 奉为圭臬,却忽视了暴力对儿童身心的摧残。图源:星岛头条
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 20% 的香港儿童曾遭受家长体罚,其中部分儿童被体罚的次数甚至达到 5 次或以上。图源:香港01
另一方面,香港快节奏的生活、高企的生活成本,也让部分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他们或许并非蓄意虐待孩子,但当情绪失控时,却将孩子当成了发泄压力的对象。图源:香港01
专业人士指出,受虐儿童出现精神问题的风险比普通儿童高出数倍。更可怕的是,部分曾遭受虐待的儿童长大后,可能会将暴力传递给下一代,形成 “暴力循环”,其负面影响足以贯穿几代人。图源:香港01
本该成为香港未来希望的 “幼苗”,却在暴力中过早 “凋零”,这样的现实令人痛心。
面对日益严峻的儿童保护形势,香港政府始终以严肃态度应对,用法律为儿童撑起 “保护伞”。根据香港《侵害人身罪条例》,家长对儿童的 “惩罚” 若构成虐待或疏忽照顾,即属违法,一旦定罪,最高可判处监禁 10 年。图源:电子版香港法例
2018 年,一名 5 岁香港女童因长期遭受亲生父亲与继母的虐待不幸离世,法医检查发现,女童身上的伤痕多达 133 处。图源:网络
最终,法院以谋杀罪判处女童父亲与继母终身监禁,女童外婆因疏忽照顾儿童被判监禁 5 年。这一判决不仅为逝去的孩子讨回了公道,更向社会传递了 “虐童零容忍” 的鲜明态度。图源:香港经济日报
更值得关注的是,香港《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条例》将于明年 1 月正式生效。根据条例规定,社工、教师、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,在工作中若发现接触的儿童可能正遭受严重伤害,必须在合理时间内尽快向有关部门举报。图源:香港01
若发现儿童受伤害却未履行举报义务,一旦定罪,最高可被处监禁 3 个月及罚款 5 万港币。这一规定将 “儿童保护” 从 “道德自觉” 转化为 “法律义务”,确保专业群体能及时发现并介入虐童案件,为儿童构建起更全面、更主动的保护机制。图源:大公文汇
儿童不是父母的 “附属品”,而是拥有独立人格与合法权益的社会成员。尊重儿童的权利、守护儿童的安全,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起点,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。
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被看见、被呵护、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,是延续城市精神的必然要求。图源:香港经济日报
唯有对生命抱有敬畏、对弱者抱有怜悯,才能让 “幼苗” 茁壮成长,让这些孩子未来能真正成为塑造香港明天的中坚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