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来一起看看,这位帖主都经历了些啥:
他从机场乘地铁到奥运站后,想转公交前往帝京酒店,向车站柜台人员问路时,只得到“去那边搭16号”的不耐烦回应。更尴尬的是,上车刷八达通时,他因不熟悉感应区位置刷错,还被司机投来不耐的目光。向邻座乘客求助,对方也仅模糊建议“搭几站就下”,最终他误坐到西洋菜南街。街头体验同样让他不适。他表示行走时感觉与香港人格格不入,“总被人注视”。
还遇到汽车频繁按喇叭、行人边走边抽烟且无明确吸烟区的情况。
抵达帝京酒店后,麻烦仍未结束。
咨询设施使用需多次转接电话,想寄存特产、要冰块,竟被要求“回房间打电话申请”,让他疑惑“简单的事为何变复杂”。
更让他崩溃的是机场值机。
为稳妥起见,他提前3小时抵达机场,却发现航空公司柜台未开放,咨询后才知需等起飞前2小时才能办理。
最终只能在休息室干等近2小时,自助值机也无法使用,忍不住吐槽“早到反而折腾”。
这帖子发出后,评论区迅速分成两派。
不少香港网友言辞尖锐。
认为旅客“缺乏旅行准备”,直言“正常人会提前查路线”“八达通刷错很离谱”。
甚至批评其“巨婴”“自我中心”,还有人反驳“在香港生活几十年没被汽车按过喇叭”。
也有温和声音表示理解。
认为“不同地区文化有差异”,建议提前做攻略能提升体验;还有人解释“香港人做事直接,并非不友善,只是更习惯高效解决问题”。
事实上,香港作为国际都市。
有着“直接、高效、重规则”的城市特质,当地人更倾向于自主查询信息、减少人际依赖,“不碍他人”是普遍共识。
这场争议无关对错,更像是不同生活节奏与处事方式的碰撞。
旅行本就是体验差异的过程,提前了解目的地规则,或许能让旅途少些尴尬,多些顺畅。
你怎么看待这位台湾旅客的经历?旅行中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文化差异带来的麻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