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年度风王”桦加沙裹挟着狂风暴雨扑向香港时,许多人下意识想起2018年“山竹”过境的景象。
但昨日这场持续近11小时的十号风球考验,最终给出了一个令人安心的答案——香港,特别稳。
这座刚经历暴雨、狂风、海浪三重夹击的城市,只用了短短两小时便让交通重归顺畅,街头很快恢复往日烟火气。
而同一时间,菲律宾因台风引发的灾害已致至少5人遇难、4人失踪。
台湾花莲更是通报17人死亡、129人失踪。这份鲜明对比的背后,藏着香港应对危机的“硬核密码”。
“风王”的威力在香港留下了清晰痕迹:
部分路段水浸成河,酒店玻璃被狂风撕裂,千余棵大树轰然倒塌,港铁罗湖线、落马洲线一度因电缆损毁停运。
但与灾害并行的,是一套提前启动的“全链条作战体系”——台风来临前,警队额外增派2000人备勤,消防处1000名人员与80辆消防车严阵以待,500名特务警察随时准备支援,跨部门联动机制如同精密钟表般开始运转。港府全方位应对
在台风来袭前,港府各部门都已经全面戒备。
警队额外增派2000人备勤,消防处1000名人员与80辆消防车严阵以待。500名特务警察随时准备支援,跨部门联动机制如同精密钟表般开始运转。运输的应急协调中心彻夜亮着灯,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与各交通运营商实时联动。路政署接到的1600多宗事故报告刚传进来,200支应急队伍已带着工具奔赴现场。在鲤鱼门这个常年水浸的黑点,渠务署派出的“龙吸水”机器人正高效抽排积水,原本可能蔓延的内涝很快退去。港铁维修车间里,50多名工人冒雨抢修受损电缆,从停运到全线恢复仅用了数小时,连受损车站也在当天完成清理重开。社区里的暖流同样从未间断。
18区的关爱队与区议员早在台风登陆前就挨家挨户提醒,帮独居老人加固门窗、转移贵重物品。
风暴最烈时,他们守在电话旁接听求助,风雨稍歇便拿起扫帚清理街头杂物。
这种“政府牵头、社区联动”的模式,让弱势群体有人护,紧急情况有人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