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年度赤字高达7.18亿港元。
资金链几近断裂,叠加商业项目推迟七年、疫情冲击等多重难题。
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艺术园区,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。
或是和朋友在演艺剧场看完演出后,到艺术公园散步闲谈。
但光鲜的硬件背后,“大而全”的布局正拖垮运营
——项目铺得太广、投入过于分散,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。
让这个文化地标陷入“烧钱不止”的困境。
如何破局?
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胡恩威在专栏中抛出关键解法:
西九需要一场“雷军式改革”,用互联网思维重构运营逻辑。
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的雷军模式,恰好击中了西九的痛点。“专注”意味着告别“什么都要做”的迷思,集中资源打造真正有竞争力的世界级文化IP。
而非在各类项目中平均用力。
“极致”要求打破“一次性体验”的局限。
让展览、演出等内容足够深入人心,吸引观众反复到访、主动传播。
“快”则指向打破官僚流程,对瞬息万变的文化潮流快速响应。
避免因决策迟缓错失市场机遇。
从《大状王》看IP的力量:
一部戏,能赚多久?
胡恩威以原创粤语音乐剧《大状王》为例,点出了西九的潜力所在。这部在香港引发热潮的作品,不仅收获口碑,更展现了优质IP的多维变现能力——从演出门票到衍生开发,一个成功的IP就能成为“造血引擎”。他反问:“西九手握海量场地与资源,为何不能多孵化几个《大状王》?”
这一问直指核心:西九从不缺硬件设施,缺的是聚焦原创内容、实现自我造血的运营思路。
与其依赖外部投入“输血”,不如深耕本地创作“造血”。
当西九从追求“规模最大”转向打造“内容最优”。
用互联网思维盘活资源、孵化IP。
或许就能摆脱“烧钱陷阱”,从一个单纯的文化项目,蜕变为能持续创造价值的文化品牌。
对无数热爱这里的人而言,西九的困境令人揪心。
但这场“改革”也藏着重生的希望。
毕竟,这片承载着香港文化记忆与未来的土地,值得更好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