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llo 香港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838|回复: 0

香港游变 “战场”?7 小时两次冲突,游客:看他不爽又没辙的样子太爽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前天 16:4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“今晚有个香港人要睡不着咯”

 这句带着挑衅意味的配文,来自小红书上一篇名为《在港 7 小时被 MEAN 两次大战经历》的热帖。

发帖的内地游客本怀着对 “东方之珠” 的期待赴港,却在短短半天内遭遇两次不友好对待,最终以 “扮恶人” 的方式完成反击,却也留下了 “可能再也不会去香港” 的遗憾。

 

故事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连锁寿司店的取号机前.....

游客因听不懂店员重复的粤语指令陷入窘境,即便她已明显表现出困惑,店员仍面无表情地机械重复 “下边” 二字,直至身后香港顾客不耐烦插队操作,她才恍然大悟。

这段沟通障碍引发的不快,让游客暗下决心 “再遇冒犯必反击”。

而返程前的地铁车厢里,冲突再次上演:非高峰时段人流稀疏,她与朋友站在车门附近聊天,挪动让路时竟听到一名香港乘客用粤语辱骂 “癡線(神经病)”,对方随之而来的白眼更是坐实了敌意。

这一次,游客没有隐忍,以玩味的眼神直视对方,并用 “你不要对号入座” 的话术巧妙反击,直至对方悻悻下车。

“享受看她不爽又无可奈何的样子”,游客的直白表达背后,是被冒犯后的情绪宣泄。

争议背后:服务乱象与文化碰撞

这篇帖子迅速引发热议,留言区既有 “反击得好” 的声援,也有网友分享类似遭遇:“今天刚在消委会投诉,个别店员翻白眼的态度太离谱”。

而游客对投诉效果的怀疑 ——“感觉他们不太管这种行为”,更道出了许多人的顾虑。

事实上,此类服务争议并非个例。近年不少内地游客反馈,香港部分服务业存在态度冷漠、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,从餐厅店员的敷衍回应到公共场合的莫名敌意,类似经历正在消解香港的旅游吸引力。

更深层的矛盾,藏在效率至上的行业生态与文化差异中

香港寸土寸金的商业环境,让餐饮业等服务业将 “高翻台率” 奉为核心,服务员常处于高压快节奏的工作状态,底薪偏低的现状进一步削弱了服务积极性,部分从业者甚至形成 “顾客非上帝” 的认知。

而语言障碍与公共空间使用习惯的差异,更让小摩擦容易升级:香港地铁文化强调安静有序、尊重个人空间,内地游客习惯的同行聊天等行为,可能被本地市民误解为 “失礼”;

反之,部分香港从业者不愿使用普通话沟通,也让内地游客感到被排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香港服务都如此。正如有游客在吐槽之余,也会感念天星小轮上主动让座的阿婆,或是街头耐心指路的市民。

争议的焦点,从来不是地域对立,而是部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缺失,以及缺乏包容的沟通姿态。

那些因语言不通就放弃解释的店员,因小事就恶语相向的路人,不仅破坏了游客的旅行体验,更损耗着香港作为旅游城市的口碑。

破局之道:尊重与理解双向奔赴

随着内地与香港通关后旅游往来日益频繁,如何弥合服务温差、化解文化碰撞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对香港服务业而言,提升普通话沟通能力、强化服务意识是当务之急。

老字号餐厅 “华姐清汤腩” 曾因食物中出现创可贴,还辱骂维权游客,被本地市民怒斥 “丢光香港人的脸”,这类事件警示从业者:倚仗品牌口碑漠视消费者,终将被市场抛弃。

而对游客来说,了解当地文化习俗、尊重公共规则,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。

 

旅游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真诚相遇。香港的魅力,既在于中环的繁华夜景,也在于巷弄里的烟火气息。

当服务者多一份耐心解释,当游客多一份理解包容,那些因误解引发的冲突便能大幅减少。

毕竟,没有游客愿意带着 “战斗心态” 旅行,也没有城市能靠冷漠态度留住人心。

期待香港服务业能正视争议、主动改进,让 “东方之珠” 重新焕发出兼具效率与温度的独特光彩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Hello 香港 ( 粤ICP备2020129818号 )|Sitemap

GMT+8, 2025-11-18 06:03 , Processed in 0.014872 second(s), 11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25 红盛集团(深圳)有限公司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